首页 > 盐津政协 > 正文

盐津精神之我见
2022-11-16 15:00:07   来源:盐津县政协   作者:李荣曦 

       面对“7.22”、“8.25”、“8.29”三次破坏性地震的盐津人,临危不惧,在县委、政府的直接指挥下,抢险救灾,重建家园,较短时间完成了灾后重建工作,灾区生活稳定,并很快进入生产发展的有序轨道,这缘起盐津人对国民精神建构的思考。并以此为发轫,全县上下掀起了“盐津精神"大讨论的热潮。党政军民学,各族各界人民自觉参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无疑是盐津的觉醒,盐津人一种理性的审思。盐津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开展“盐津精神大讨论”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盐津人,也谈点看法就教于大家。
        我们所讨论的精神并不是哲学一般意义界说的区别物质而存在的意识活动范畴,他应该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独立不殆的内在动力,一个民族文化赖以发扬光大、绚丽辉煌的灵魂,一个民族前赴后继、坚韧不拔、不畏牺牲、为振兴事业而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精神不是一种实体,是一种内在的,可感而难状貌。它可以体现出一种胆识和品质,一种胸怀和理念。贯穿于目标追求,相伴于人生境界。它具有相对稳定状态的内在本质,又是活跃的原推动力。激励和引导一个民族不断创造文明,但又表现出自我创造,自我扬弃的过程性特点,任何形而上学的概括,甚至定义精神,都难免以偏概全,“见树目不见森林"。
        盐津精神是千百万盐津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表现出一社会集团意识。这个社会集团意识关注生存发展,伦理道德,人本关怀,价值取向,人生境界,因此,盐津精神本质上体现出一种盐津人文思想。
        盐津精神,它承续中国精神,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品格。探讨盐津精神应该从盐津历史的现实中寻求解答,从盐津生存发展的历史运动中去认识内在灵魂,从地缘因素影响中去探索独特品质,从文化发展的链节中抽绎本质。
        翻检盐津史迹,我们不难发现:自雍正前,或荒蛮无征,或几易归属,从无建置,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发育极弱,虽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但没有连续而翔实的史载稽考先民生产生活的发展脉络,只能从断言残语和生成条件中去串起片片的记忆。县域沟壑纵横,山高坡陡,七山二水一分地的严酷现实,其生存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而先民自耕自食,休养生息,风霜雨雪中是坚韧自立的品格使盐津人世代绵延。那依洞而建,悬擘凌空的庙宇,那临河背山层层石砌的吊楼,那横卧关河,风雨摇动的铁索桥,无不展示盐津人与恶劣生存环境抗争的胆识和坚韧非凡的意志。秦开僰道积薪凿壁的艰苦之功,至今为盐津人所称道。汉拓僰道为五尺道,虽驼铃声远,相掩于岁月风尘,但从斑斑遗迹中不难感受昔日人来马覆的繁忙景象。五尺道本具有交通意义的古道,承载的却是一段历史,托起的是一个时代,是盐津人永恒的文化心路。寂静的山岭晨光熹微,盐津精神在蕴育和萌生。唐御史中丞袁滋受命册异牟寻为南诏,来到状若石门的豆沙关,信笔摩崖一题,留下盐津文化的千古一绝。据传袁滋途次于此,驻足长叹,观山险,听惊涛,回想好友权德舆临行赠诗:“烟雨僰道深……途经五尺险”之句,虽壮阔勃越之意,也小心谨慎落笔,以小楷入书,见方不过尺余。隐含着身处南蛮的敬畏之情。
       就是这条被袁滋哀叹和浸染过的古道,杜宇从此走过,教蜀务农成为蜀帝。中原文化,古滇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在这里交汇沉积。盐津人有了一条文化能量交换的纽带,一条感受山外风云,催生主体意识奋发自强的通道。李永和、兰朝鼎为生存而聚义,与腐朽清王朝抗争。在落雁塘房坡,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壮歌。近人陈一得从这里走出国门,以科学图强的精神,献身天文气象事业,被称为中国科学界的鲁殿灵光。这些显彰的人和事,是盐津精神的大成者和典范。当然在他们的身后,还有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盐津人在吟唱盐津精神的和声。记得民国时期一位乡人,睹山河破碎,不满现实豪霸的欺凌,十五岁弃笔投戎,临行以“人生何必太区区,莫对苍天嗟与吁,若不铲强除霸恶,空负男儿七尺躯”一诗,道出了少年自立自强之志。
    盐津历史上喻为“滇川孔道",归属无定,商贾活跃,移民频仍。宽容相助,是各种移民和谐相处的社会生存需要。重义讲信也是盐津人谋求发展的立身之本。这一点近代的盐津人表现得尤为突出。商铺林立,市场活跃,各种老牌字号问鼎盐津,信义是其经商之道。抗日战争时期,一千多名盐津青年奔赴前线,用生命和鲜血担起了爱国的道义。重义的思想,也滋生了江湖义气,宽容中也姑息了陈规陋习。这是国民性精神建构中思想境界,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的某些缺失。因此对“盐津精神”的讨论,包涵着对历史的扬弃,现实需要的重塑和再构。我们要寻取的盐津精神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支撑和感召盐津人不畏艰苦,自立自强的思想意识,在现实的发展中激励和鼓舞盐津人克服挫折,坚韧拼搏的心理品质,在未来的指向中,促进和引领盐津人高瞻远嘱的智慧升华和独领风骚的人格魅力。
        盐津精神的讨论,不是一种学理探讨,也不是一种文化研究。不能坐而论道,广泛开展讨论的本身就是接受盐津精神洗礼的过程。由于精神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表现内容的复杂性,盐津精神只具有描述性特点,它广泛有所指,超越有所依。这种表述应当具有地缘形成的独特品质,科学的定位思想,文化的知解功能,传诵的可读性和激励效应等。它不应该是地理特征的概括,心理品质的陈述,文化状态的复制,更不能是一种口号。只有将品格,思想活化于人生追求,目标境界,事业振兴,才可能是盐津发展需要的精神,只有审视盐津的社会条件和人文基础,才有可能捕捉盐津精神的实质。
       基于此,我认为盐津精可以这样描述:“信义立本,宽容为怀,自强思进,坚韧求成”。
盐津新闻网信息报送邮箱:yjxcb@vip.163.com。 盐津新闻网的信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盐津县融媒体中心
电话:0870-3033506
EMAIL(投稿邮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备050068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