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产旅融合 促乡村振兴
2018-04-27 10:33:27   来源:盐津县委党校   作者:方家群 点击量:

——对盐津特色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盐津是全国30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之一,也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乌蒙峡谷省级地质公园”、“中国桢楠之乡”。大山的生态环境好,气候条件高热高湿,没有工业、厂矿的污染,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能较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无公害且安全的农业产品,符合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历年来,盐津各级党委、政府抓住这些优势,形成了较为突出的特色农业产业有十余种,走的是“生态发展绿色化,绿色发展经济化”的美丽乡村之路,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促进群众持续增收。但由于发展不一,产旅融合有小而散的状况,对长期持续增收不利。因此,进一步推进盐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很有必要。

  一、盐津特色农产业

  (一)现有规模特色农产业

  1、盐津乌骨鸡。主要以本地优质乌骨鸡提纯繁殖,其皮肤和骨头乌色,采取自由生态放养方式于山林、地里,早晚主食玉米、稻谷、糠麸等杂粮,白天啄食林地里的虫子、绿草、小石子作为辅料,生长时间多为6至8个月,有着与圈养鸡所不能具备的特点。自然放养的乌骨鸡运动量大,阳光充足,氧气充分,其肌肉丰满结实,氨基酸含量也高,不管是煲汤、辣炒、白坎鸡,都鲜美可口,风味独特,浓郁的香气四溢。所以,盐津人出门在外,一般不会点外地鸡肉吃。盐津乌骨鸡还有较好的滋补、药用价值,强身键体、乌黑毛发、润肤美容、抗衰老、延年益寿之功效,是少年儿童发育、老年病后、孕妇恢复、月经不调妇女的进补佳品。1985年,四川农科院及西南农大等单位通过化验分析,盐津乌骨鸡的营养价值超过我国著名的泰和乌骨鸡等品种,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显著特点,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佳品。2014年,盐津乌骨鸡获得国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和国家工商户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盐津乌骨鸡”商标。也是云南“六大名鸡”、昭通“十宝”之一。

  

  盐津乌骨鸡

  盐津县抓住消费者喜好食用盐津乌骨鸡,陆续规模发展近30年,县农业局加强对全县养殖户进行全覆盖的技术指导,鸡舍全部采取发酵床处理粪便,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要求。全县各乡镇都有规模养殖乌骨鸡,现有规模繁殖种群基地1个,存栏种鸡20000只。乌鸡企业3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有38个,5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380户,商品鸡养殖基地10个,年出栏165万只,带动12560户贫困户46112人饲养乌骨鸡。盐津乌骨鸡通过市场散卖、物流、电商或采购商直接来当地采购,已经远销全国各地,销量也较好,养殖户收益也不错。

  竹笋产业。竹笋是低糖低脂肪高纤维食物,含粗纤维较多,有清热化痰、利膈下气,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解便秘之效,所以又被称为“刮油菜”,是一种有效的减肥保健佳蔬。在食用时柔嫩清香,滋味鲜美,历来被誉为“蔬中第一品”。还可治浮肿、急性肾炎、糖尿病等症。盐津山高和湿润环境和气候条件,竹子的繁殖能力强,各级党委政府历来也重视竹笋这一绿色产业的发展,陆续在全县规模发展近50年,现有竹林资源40万亩。主要品种有:“水竹、茨竹、楠竹、班竹、苦竹、硬头黄竹、罗汉竹、黄皮竹等。”都是自然生长,竹笋厚实,吃起来香脆。不管是鲜笋还是干竹笋,很受大家的欢迎,就是当地人,在炒菜、涮火锅或干锅中放盐津竹笋,都喜欢吃。

  全县竹子种植主要分布在柿子镇新生村、庙坝镇黄碧村、中和镇天宁村等地,能采掰的适用竹笋面积已达16.5万亩,各种竹笋产品年产量达4万多吨,每年可产鲜笋2万多吨,干笋450吨左右。销往全国各地,远销台湾香港。鲜笋、干笋销售价格都较高,种植竹子的老百姓收益一直不错。

  

  盐津竹笋

  茶叶产业。是盐津传统优势产业,因为盐津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带,土质肥、云雾多、日照少、湿度大,适宜品质好的茶叶生长。各级党委政府历来很重视盐津茶叶产业的发展,陆续规模性种植近50年,早已成为全国10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近年来,还引进黄金芽茶叶。因其茶园种植主要在高山、二半山区,茶树用的是有机肥料,没有任何污染。所以,成品茶色泽嫩绿,汤色嫩绿(黄)明亮,清澈剔透,淡香悠长,清爽纯正,消费者品尝后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原生态,好茶,好茶!2007年“苗岭碧芽”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2015年在昆明举行的第十一届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上,盐津“石门银针”荣获茶叶类金奖。还有“苗岭松针”、“寒烟翠”、“石岗贡茶”等品牌茶叶,口感和品质都不错。

  

  盐津黄金芽茶和小叶茶

  全县现有茶园总面积已达8.9万亩,有效管护近4万多亩,主要在滩头坪头山,牛寨乡龙茶,兴隆乡保宁、蒿芝,豆沙镇石岗等地。目前,许多浙江、福建、湖南等商人直接把初加工厂建在交通便捷的地方,收购盐津生茶叶进行粗加工后,再运往他们的生产基地进行深加工;也有本地加工的成品茶,上海采购商直接与兴隆保宁有限公司订购“石门银针”茶叶。

  花卉产业。主要以茶花为主,也有紫薇、红叶石楠、桂花等品种。茶花是世界名贵花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观赏花卉十大名花”之一,因其花色艳丽多彩,花型秀美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盐津的茶花产业发展,始于九十年代初期,当时几户老百姓零星种植,在不断探索中收益逐渐增加,使他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也有人自行加入,但是受道路不通畅的影响,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近十年来,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把以茶花为主的花卉苗木作为盐津县兴隆乡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进行多条道路硬化并加宽。这样老百姓种植茶花劲头更高了,加快了土地流转,也有些外地商人来投资种植,茶花每年以两千亩左右的速度发展,有狮子头、童子面、七心牡丹、奇彩、恨天高等几十个品种。

  

  盐津兴隆茶花

  盐津花卉产业现在已经近3万亩,其中茶花2.5万亩。主要分布在兴隆乡兴隆村公子山、仁富社区、大田村田坝子、落雁乡次第社区。花卉苗木销往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福建等地。老百姓从最初年收入一、两三万元的几户,到现在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20多户、20万元以上的有近10户,30万元以上的有5户,人均收入达8300多元。

  (二)正在培育壮大的特色产业

  1、蔬菜产业。盐津气温四季分明,春冬无霜,种植无公害蔬菜有很好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盐津秋冬季节的蔬菜就是供应本地居民食用,缺口较大。近些年来,县委、政府非常重视全县的蔬菜种植,紧扣绿色与生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项目,引导建设温室蔬菜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蔬菜品种和数量逐步增加,反季节蔬菜也能供应,缓解了居民秋冬季节食用需求。而且一些特色蔬菜,如“盐津奶奶菜”、“扶手瓜”、“黄瓜”(干黄瓜条、黄瓜罐头),美味可口、香脆清甜,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喜欢。

  

  盐津农特产品“罗锅铲”系列

  全县九个乡镇有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加上散户种植,盐津实际蔬菜面积种植已达16万多亩,蔬菜加工企业3家。新鲜蔬菜“奶奶菜”、“扶手瓜”、生“黄瓜”销往四川等地,“罗锅铲”品牌系列五十多个品种的酱腌菜、调味品、果蔬罐头等休闲食品,深受人们喜爱,“乌鸡豆豉”、“黄瓜罐头”等销往全国各地。

  油菜产业。油菜适宜生长在气候相对相对湿润的地方,花朵为黄色,油菜花盛开的时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花朵凋谢后,油菜籽可以榨油。盐津很适合油菜的大量种植,一是种植技术含量低,易管护,周期短;二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质量不错的食用油;三是在开花季节能拉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多层次增加当地群众收入。近年来,盐津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油菜规模种植,采取绿色生态方式发展,在选择抗病品种,在油菜成长过程中插黄板,诱集蚜虫(成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这样保证了油菜籽的质量,让消费者吃到放心的食用油。

  

  盐津庙坝油菜

  全县种植油菜有八个乡镇,面积已达6万多亩,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盐津庙坝、柿子、普洱、滩头等乡(镇)建油菜示范基地3万亩,每年还在以2万亩的速度递增。现有油菜籽加工企业1家,“云津益康”牌系列植物油产品,品质纯正,口感醇香,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就是生活在外地的许多盐津人,都喜欢回乡采购,或请朋友带去食用。油产品已销往云贵川、江浙等地。

  中药材产业。盐津属中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季风立体气候,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具有300余种《中药大辞典》收载的药用植物,是天麻、重楼、金银花、半夏、黄精、黄柏、杜仲、吴茱萸等药材的传统产区。所以,盐津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产业来培育,制定了《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云药之乡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2010年被云南省科技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为“云药之乡”后,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主要品种有天麻、重楼、黄精、白芨、栀子、木瓜、枳壳、百合、鲁冰花等,中药材的品质较好,受到各地采购商的欢迎。

  

  盐津牛寨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重楼

  目前,全县有八个乡镇种植中药材,示范基地主要在柿子镇新生村、牛寨牛塘村、庙坝镇黄碧村等地,面积达2万多亩,持续提高了地方老百姓的收入,药材销往全国各地。

  4、猕猴桃产业。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强化免疫系统,促进伤口愈合;含肌醇及氨基酸,可抑制抑郁症,补充脑力所消耗的营养细胞;低钠高钾,可补充熬夜加班所失去的体力,大家都非常喜欢食用。盐津空气湿度大,富含腐质的疏松的山地,很适宜猕猴桃的生长。近几年,盐津回乡青年搞红心猕猴桃试种,因其原生态,口感好,消费者们都非常喜欢,也获得较好收益。所以,每年以几百亩的速度发展。也有毕业于中国农大的学生回乡发展优质野生猕猴桃,通过嫁接栽种,现在正良性发展。优质野生猕猴桃可食用,也可以发展低端保健酒,其发展前景较好。县乡党委政府也在积极引导发展猕猴桃。

  全县有七个乡镇栽种猕猴桃,主要分布在普洱镇串丝村、龙台村和箭坝村,牛寨乡新华村等地,栽种面积达4千多亩,无法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盐津普洱红心猕猴桃

  此外,盐津的特色农业产业还有:有盐津“五粮液”之称的“庙坝白酒”,主要以玉米、高粱等粮谷为主要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而制成。它清纯透亮,浓香醇厚,回味悠长,名扬四方,还进行洞藏,而且已经通过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保护申报技术审查。目前正不断通过物流、快递等方式销往全国各地;“盐津状元米”以香、软为明显特点的通过认证的盐津有机稻米;“保宁粉条”以其生态不滑汤口感好深受人们的喜爱;“乌金猪”是盐津本地黑猪种,其肉质优良、肉味鲜美、口感细腻,也让大家喜欢适用。

  二、推动农业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促进群众脱贫增收

  近年来,县党委、政府按党中央、省、市党委政府的政策引导,不断调整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农特产品大县、文化旅游名县”,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全力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业融合,让群众早日脱贫,持续增收。

  (一)以豆沙关景区为依托,建立“盐津名优农产品展示体验中心”。

  豆沙关是云南省级风景名胜区,有著名的“五尺道”遗迹、唐袁滋摩岩、僰人悬棺”。自2008年开放旅游来,就成功举办了以盐津农特产品为主的“美食节”共九届,游客不仅可以游览古镇雄关,探秘僰人悬棺,还可以品尝盐津美味,让游客们对盐津美食产生久久不能忘却的记忆。2018年3月,县委、政府及农业部门为了丰富豆沙关旅游景区内容,在豆沙古镇主街建立以盐津名优农产品为主的展示体验中心,促进盐津农产品的对外宣传及满足外来游客对土特产品的品喜好,让游客能玩又带。

  

  盐津豆沙关景点及盐津名优农产品展示体验中心

  (二)以中和水乡景区为载体,举办“乡村音乐节”品尝“乡村九大碗”。

  中和镇优美的自然风光,到处森林茂密,大佛山高耸入云,绵延千里,上清河引流迂绕于小镇,弯曲活跃的溪水,街中的音乐喷泉,变幻多彩的水幕电影,简直就是天然氧吧。自2013年开始,成功举办以“生态水乡·休闲中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节”和“乡村休闲音乐节”,”让游客体验传统婚俗表演、欣赏地方民俗表演等,以传统的民俗活动拉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在品尝“乡村九大碗”中,就是以品味乌骨鸡、腊猪脚、生态鱼等原生态、绿色农家菜肴,满足不同游客口味和消费需求,带动盐津农业产业不断发展。

  

  盐津中和“乡村旅游”及“乡村九大碗”

  (三)以油菜产业为主,举办“自行车越野赛”和“菜花文化旅游节。

  2016年以来,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以普洱镇小洞村宜都山油菜花片区为中心,成功举办了“乌蒙磅礴.神骑昭通.三江明珠.古渡普洱”为主题的盐津普洱山地自行车越野赛三届;以庙坝镇民政村水淹池油菜花片区为中心,成功开展了以“相约菜花海,情醉水淹池”为主题的盐津庙坝油菜花文化旅游节”三届,并打造庙坝“花香酒谷”景区。在此期间,人们在游玩的同时,还可以购买盐津菜油、花生油。而且当地人们也卖卖小吃,可以增加收入。在景区服务的卫生员、引导停车的人员等都是本地的建档立卡户,这样也能增加他们的收入,促进脱贫增收。

  

  盐津普洱和庙坝菜花节

  (四)以茶花产业为主,举办“乌蒙茶花海”风情旅游文化节。

  从2016年开始,兴隆乡党委、政府以茶花产业为主的花卉苗木生产、销售、观赏、游玩为一体,并结合扶贫脱贫工作,成功举办“乌蒙茶花海”风情旅游文化节三届,以花为媒,以花会友,以花游玩,使产业与旅游融合促脱贫。在此期间,利用电商(微店)、摊点销售兴隆农特产品,让游客购买更方便快捷;在景点卖小吃的多数是建档立卡户,以此增加他们的收入;负责卫生打扫、食材供应等的也是本乡的贫困户,这样既实现了产业与旅游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盟,又保证了游客能吃到安全、放心的本地绿色产品。

  

  盐津兴隆“乌蒙茶花海”风情旅游文化节

  (五)以茶产业为主,举办“茶马古道·印象滇川”茶文化旅游节。

  2018年3月,以特色茶“黄金芽”生产地牛寨乡龙茶村茶坊庄园为代表的千亩茶园,其良好的品质、汤色、口感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畅销大江南北的影响力,成功举办首届以“绿色、自然、健康、休闲”为主题的“茶马古道·印象滇川”茶文化旅游节,以茶为带动,大力弘扬茶文化,致力打造“绿色茶香”,着力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用采茶体验、茶艺表演、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论坛、书画和摄影作品展等活动,丰富旅游内容,促进当地村民增收。

  

  盐津牛寨“茶马古道·印象滇川”茶文化旅游节

  此外,还有牛寨乡烂田坝以祯楠、樱花为主的旅游景点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有力将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业有机融合发展。

  

  盐津牛寨祯楠和樱花谷景点

  三、盐津在特色农产业与乡村旅游也融合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资金投入较欠缺。

  由于地方财力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比较欠缺。而基础条件的好坏,对特色农产业与旅游也的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道路宽窄及硬化通畅,决定着农业经营企业及群众是否会投入种植或养殖;景点的品质,又决定着游客是否会经常来观光游玩?这些问题,县、乡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群众的努力下,全县加快了乡村及村组公路硬化。但是,盐津在村组公路建设中,由于成本高又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道路硬化多数很狭窄,坡度也较陡,会车道也极少,危险系数相对较高。加之雨水较多,洪灾也多,出现一边建设,一边损坏的村级或村组公路也不少,修复资金又严重缺乏,也没能形成有效管理,因而不能较好的满足农业生产经营及游客的需要。一些景点的设施、设备过于简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进行提质升级,这样才能吸引游客经常光顾。

  引导机制需加强。

  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及流通信息的引导机制上仍需加强。盐津因山地较多,使用机械化的地方较少,需要大量的人工来操作生产,因而种植业投入成本较高,难以协调统一;在生态养殖中,因成本也较高,呈现产业规模及生产品种“小”、“散”、“杂”、“乱”,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农产品的质量差别较大。而且农产品加工企业也较少,难以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因而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茶产业有五万余亩荒废,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可以让农民增收的产业,却落得七零八落。目前,农业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组织也相对不足,仅仅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传播,受条件制约,无法提供全面、持续的市场信息。而许多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还是依靠农民经纪人自己通过电脑、手机等媒体进行搜集。因而销售渠道不宽,有时甚至存在销售不畅的状况。同时,旅游信息也缺乏系统的网络介绍及大力宣传。

  (三)经营模式需创新。

  全县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主要是采取“公司+农户——对接市场”或“专业合作社+农户——对接市场”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时农户不愿意与公司、专业合作社合作,自行决定找市场和门路,而公司、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形成了独立整体,没能充分发挥好公司、专业合作社的有效作用,形成了外面需要产品时,而我们却没有数量,主要表现在乌骨鸡养殖上。旅游业的经营模式也需改进,如果在节庆期间都不收门票,又会减少当地收入,没能达到产业与旅游的较好融合;如果收得太高,人们不愿再去,这样也不能持续发展。在节庆期间,没能较好地将盐津所有农产品与旅游结合。

  对盐津特色农产业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

  特色农产业的发展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为了加大特色农产品宣传,促产品的销售,让群众长期持续增收。因此,特色农产业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商业化。

  科学规划布局特色农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按照中共昭通市委提出的,全面实施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教育兴昭、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战略”,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冲破“小农思想”,抓住“振兴乡村战略”机遇,利用大山的生态资源,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盐津县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与旅游业结合,以敏锐的视角深入把握国内、省内、市内的农产业与旅游业发展趋势,判断哪些农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否有较强的带动效应、是否持续发展、是否符合国家鼓励的发展政策,来科学制定盐津农产业与旅游业发展规划,形成特色突出、产旅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农产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并将一些有特色规模种植业的乡镇,进乡十里内沿公路都能看见此乡镇的特色产业介绍及品种等,让其成为靓丽的风景线。

  (二)大力争取资金投入为产旅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抓好了可以为发展积蓄能量、增添后劲。而管理与维护跟不上,也会成为制约发展的障碍。盐津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的建设上,要有持续发展的眼光,不宜太窄、坡度过陡,带来许多安全隐患,一定距离还要有会车道。并要加强村级及村组公路的管理维护,长期管理维护由村民小组群众分工进行,大的坍塌与堵塞由村、乡(镇)安排专人和资金及时进行排除,保持产业与旅游发展道路的畅通。在景区打造上还要提高品味,设施、设备、扩大游玩场所,农特产品的销售点等,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升级,能把游客留下食餐一顿更好。争取每一个季节全县都有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地,组织一些庆祝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来盐津观光、休闲、度假,扩大盐津农产品与旅游的影响力。

  (三)创新建立完善各种管理机制激励干部和群众力量。

  建立完善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抓农业产业发展的考核管理制度,特别是对农业科技人员指导的考核机制,当然也包括激励机制。同时,需要建立对产业承包人、带头人、大学生创业者、回乡创业者和种植、养殖大户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好这些人带领群众致富,做好与市场对接,打造品牌效益,扩大盐津特色农产品销售量。同时,对农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抓得好的乡镇给予鼓励与奖励,这样整活盐津的农业资源、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发挥比较优势,使农产业与产旅业融合发展成为“振兴乡村战略”有效路径,让农村成为人们踊跃向往的好地方。

  (四)发展产供销一体农产品为旅游与网购提供方便。

  创造条件引导现有的食品加工企业,发展适当的食品进行小包轻便装,或与省内外联合加工,如,乌骨鸡熟食、竹笋熟食、泡黄瓜、干黄瓜条、乌金猪熟食等产品小包轻便装,方便出行的人们携带品尝,也方便来旅游的游客带走,更方便喜欢盐津农特产品的人们网购。在种植业上,特别是以茶花为主的花卉,可发展一些小盆栽,在旅游期间摆放在广场,平时也可以在农家饭庄摆放,让游客购买带回家。同时,进一步加快推进“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发展个性化定制农产品等新型模式,推进盐津特色农产业智能化进程,不断为盐津特色农产业与旅游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总之,发展特色农产业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更是要有长远的商业眼光,才能推进盐津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促进群众长期持续增收,走向富裕生活。

 

盐津新闻网信息报送邮箱:yjxcb@vip.163.com。 盐津新闻网的信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盐津县融媒体中心
电话:0870-3033506
EMAIL(投稿邮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备050068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