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丝路”上的 豆沙关
豆沙关位于滇东北连绵的山峦间,是南方丝绸之路东道的重要关隘。因古时是中原、四川入滇然后通向越南、缅甸、印度、阿富汗甚至远到欧洲地中海的咽喉之地,又位于中国南端,古称滇南,故有“咽喉巴蜀,锁钥南滇”“滇南第一关”之称。
这是一条始凿于战国时代的交通要道。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命蜀郡太守、曾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开修僰道。之所以称僰道,一是在秦时今宜宾市境内设置的僰道县修路;二是因是僰人聚集的居住区。面对坚硬的大山,在没有炸药、没有机械的条件下,李冰想出积薪烧岩的一招,即让人把砍伐的树木堆于岩石跟前,然后用火烧,从而使岩石酥松,易于开采。在李冰开通成都至宜宾的僰道后,秦始皇又派大将常頞出使夜郎,在常頞的指挥下,又蚂蚁啃骨头般地对宜宾经毕节至曲靖的道路进行了改造,因路宽五尺,所以称此道为“五尺道”。《史记》曾记载:“秦时常頞通五尺道。”
此道为秦朝的七大工程之一,一侧为刀劈斧砍的绝壁,一侧是悬崖深谷,谷底是滔滔的朱提江,江对面是相对峙的峭壁。隋朝时,城堡状的豆沙关建于此处,犹如两扇巨大的石门,开门,可通行;闩门,则锁滇扼蜀。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豆沙关最初称石门关。唐朝樊绰在《蛮书》(又名《云南志》《云南记》《云南史记》等)中曾记载:“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数百尺,惟闻水声,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阁路,横阔一步,斜亘三十余里。半壁架空,欹危虚险。”仰视崖壁,“关津枢纽”“其险也若此”等摩崖石刻,仍清晰可见。
历史上,此地的美女曾七次被选入宫,因此,石门关又有“美人关”之称。每逢将士出征时,他们的亲人便会送别于此,此后又会守候在这里,期盼着亲人凯旋,因此人们又称石门关为“情关”。
之所以称豆沙关,据说与诸葛亮有关。当年,诸葛丞相领兵到此,守关将领想领教一下诸葛亮的智慧,对诸葛亮说,丞相若能在三天之内,将关河(即朱提江)边上堆积的河沙中的豌豆捡出来,小将定让大军通过,并敬酒犒劳。诸葛亮看着一堆堆河沙里掺杂着的豌豆,心想,如果让士兵们用手一颗一颗地捡,别说三天,就是七天也不可能捡完。诸葛亮沉思许久,怎么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傍晚,诸葛亮步出军帐,看着漫山遍野的翠竹,忽然突发灵感,有了主意,即刻传令三军,燃起火把,砍下竹子,劈成篾条,然后将篾条编织成网状的筛子,用筛子将河沙漏下,留下了豌豆。天亮后,守关将领望着仅用了一夜分拣出的豌豆,不禁目瞪口呆,对诸葛亮肃然起敬。此后,人们为表示对诸葛亮大智大慧的崇敬,将石门关改称为豆沙关。
时隔1400余年,历经风雨雷电的豆沙关,仍巨人般地巍然屹立在历经沧桑的秦代的五尺道上,俯瞰着残存的长约350米、宽约1.7米的古道,俯瞰着古道上残留的240多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迹和坎坷不平、不规不整的石阶。我仿佛看到,古蜀国国王杜宇经此道进入巴蜀;仿佛看到,一个个挑夫、背夫挑着盐巴、布匹,一队队马帮驮着茶叶、丝绸,经此道来往于越南、印度、缅甸、巴蜀;仿佛看到,诸葛亮挥师而过;仿佛看到,南诏诸王经此道进长安;仿佛看到,马可·波罗游历的身影;仿佛看到,蔡锷讨袁出石门;仿佛看到,朱德数次过石门……古道不仅是一条商道,也是一条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的文化通道;不仅是一条军事要道,也是一条国与国之间往来、中央与诸侯联系的政治通道。
古道已成为历史的标本,成为古代交通的活化石。看着古道旁关河上飞架的内昆铁路,以及滇川公路、水麻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车辆,不禁感慨时代的飞速发展。
□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