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盐津新闻 > 正文

盐津·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那些事儿|千年豆沙关 文士留墨韵
2023-07-19 17:04:36   来源:现代家庭报   作者:张桂柏 

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通知,云南盐津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荣列其中。近期,与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相关的那些事儿在《现代家庭报》上刊载了系列散文、报告文学类作品,为宣传好这张“国字号”盐津名片,现予以转发。

云岭游

千年豆沙关 文士留墨韵

  ■张桂柏

  彝族作家、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看完豆沙关、五尺道,捉笔写道:“只有在这里/石头/能看见/时间的深度/并且/能够听见/永远无法所见的/永恒的/回声。”

  是的,古道、古关、古堡、古碑、古坊、古塔、古街……恰是书者、诗者、画者、歌者心中的最爱、情中的最圣、意中的最念、笔中的最色。

  豆沙古关,士吟之道也。

  听,诗人放声诵——

  “金沙水拍震荡山岳/翅膀飞不过巨浪的洪波/五尺道是乌蒙山的围巾/马蹄印是五尺道的眼睛/古老而深沉的瞳仁/绽放过丝绸张扬的亮丽/凝固过汗滴积淀的盐柱/看到过拂尘似的马尾以及/疲惫的挑夫羸弱的驮马/五尺道上演绎的戏剧/马蹄印唤醒世人忆僰人浮沉/一盏残灯写下埋没多年的历程/停住的帆船随风飘去/只有那五尺道上的马帮铃声/还悠悠回荡——填不满的叙述/搬不完的传说……”

  听,歌手借酒唱——

  “血管响着马蹄的声音,眼里是圣洁的太阳,当青稞酒在心里,给歌唱的时候,世界就在手上,就在手上……”

  看,楹联费思量——

  “教蜀务农杜宇从兹去,靖边封诏袁滋受命来”。该对联,短短十八字,以一个“来”,一个“去”,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道出了豆沙关古镇一段史。公元前八世纪,朱提人杜宇带领其妻课利和部落人一道披荆斩棘,率先开辟蜀道,把先进的农耕文明由五尺传播到蜀国,杜宇后来成为望帝。他死后化为杜鹃鸟,每天唤叫故乡亲人不忘耕种收获,鸣叫声声,口里啼血,血落地上又化为映山红,杜鹃花由此而来。上联讲了“从此离别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望帝春心托杜鹃,年年相思年年血”的故事。下联叙述的是和平御使袁滋不辞劳苦,不辱使命,不负皇恩,使中原与南诏“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和壮举。整副对联内涵深邃,气势恢宏,超越时空,韵味无穷。

  轻点儿,绘者在勾画——

  山是这么高峻,一直插向弥漫朝夕的云雾之中。路是这般陡险,就像云端垂挂下来的一道瀑布。五尺道上的赶集人流,就像一条缓缓游动的长龙,时而钻进密林绿荫里,时而裸露在悬崖峭壁上。一茬又一茬的马帮,成为上千年行进于此而留下的、仿佛穿越过悠远岁月悄然开放的花朵,释放着远古的悠香,诠释着马夫们人生沧桑,以及那随着马铃声的边走边喝。石级上的蹄印,深深浅浅,斜斜光光,是驮队踏碎无数黄昏用蹄壳敲成的,是旅人淌下滴滴汗水浸润出来的。大关河两岸炊烟袅袅,舟船穿梭往返,马帮成群结队,多路商贾云集,盐、干货、布匹、粮食,浸养着古道。英雄出征,渐行渐远的身影……

  掌声啊,书家尽挥毫——

  这一副,“石门石壁冲霄汉,古色古香秀甲关”。

  那一副,“脚踏五尺秦古道,一目过往三千年”。

  再一副,“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踩破五更霜”。

  又一副,“不到石门非好汉,群英笑过豆沙关”。

  更一副,“僰人不知何处去,惟思悬棺留崖陬”……

  这天正是“中国多民族作家看昭通”的日子,大家都挥毫走墨,哪怕留个笔名。

  更有一人,半农耕半学者,髯须从腮颌处拖挂下来,恰似山坡茂草倒垂,风中飘逸……他就是豆沙关文化站胡林老师,被誉为“豆沙关五尺道活字典”。胡老师几十年生在豆沙关、长在豆沙关、学在豆沙关,十几年行吟五尺道、保护五尺道、研究五尺道。每次重大接待,他都到五尺道仔细地用毛巾擦洗马蹄印,特别“照顾”三个地方:石门关内非常深大的那个马蹄印、石门关口的那一组马蹄印、五尺道临近转弯处最有特点的那一组马蹄印,有时他夜里睡不着,起得很早,因为惦记着马蹄印是不是给人踩脏了,又去看了马蹄印,再擦一遍才放下心来——就这么一个执着的人。我们随着他,行古道,瞻古关,抚古物,温古籍,不亦乐乎!

  呵,白驹过隙。朝官、军兵、商贾的骑乘策马踏来,凹凹凸凸、满履古道的蹄痕,远远赓续着大中华的历史,声声回响着中原和边疆交融的故事,绵绵传播着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僰人文化、古滇文化交汇沉积的乐章……

盐津新闻网信息报送邮箱:yjxcb@vip.163.com。 盐津新闻网的信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盐津县融媒体中心
电话:0870-3033506
EMAIL(投稿邮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备050068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