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盐津新闻 > 正文

水银村:翠竹成荫遍地金
2022-06-17 16:17:06   来源:柿子镇水银村驻村工作队   作者:王天明 点击量:

  走进水银村一把伞,巍巍的大山顶上,放眼望去,翠竹掩映,苍山如海,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水银村按照县委“3+N”富民产业发展思路,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抓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竹兴农富为目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建成投产一把伞高山笋用竹采摘园区2500亩,为群众创造产值500多万元。

  “以前我们家在山上,山高路陡气温低,土地贫瘠,种生产不但成本高产量低,病虫害与山里野生动物也破坏严重,辛辛苦苦劳累一年,每亩投入四百元而要突破一千元产值,比登天难。但现在方竹成林了,只需少许劳力做好管护,坡陡背阴的地段,每亩鲜笋最低也能卖到一千五的收入。他们那些好点的地段,今年每亩一般都有两千多的收入呢〞何成江满脸喜悦地说道。他如今已在靠近城镇的大塘村民小组有了一栋漂亮的三层小洋楼。

  “山上银行致富路,广裁水银摇钱竹”,水银村立足自身优势,实施“生态+竹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大力推进“两山”理念转换示范建设,以竹护绿、以竹生财。去年冬,水银村又新栽新品种矮山方竹1924亩。“‘摇钱竹’的好处使大家都心动又眼红,栽种的劲头好大,我带领30余人用一个月左右时间,一边除草开林,一边栽竹护苗,一口气就完成了这近2000亩的任务,大家都当自家往银行里存钱,干活还一点都不带马虎”带队栽种的老社长闵本泽说。这批新品种矮山竹依托一把伞为支点,裙带覆盖包括观音、马胡、凉水、雷打等16个村民小组400多户1000余人,投产后可实现综合产值450万元左右。

  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和关键。今年来,县委党史研究与水银村两委紧密合作,结合干部作风与营商环境双提升,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积极抓住资金、资产、资源、人才等核心要素,探索形成了“党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竹产业发展新模式,拟出了“三强化三促进五一批”的竹产业发展思路,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群众增收动力。

  “三强化”即:强化党委、政府主导,争取加大投入与政策支持。按照县委、政府以产业带动基础设施思路,积极争取上级投入资金,强化产业公路、笋山林间道建设与改造;争取林业部门投入笋山新栽与补苗,扩大矮山方竹种植面积;争取镇党委政策引导与支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科学统购统销竞争机制。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导服务职能。村集体作为笋农与合作社的纽带,负责宣传、联系、劳务组织和秩序维护等工作,为合作社统一购销竹笋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强化科学管护,专业指导。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公司)”统筹集中管护一批,打造竹产业示范基地,持续壮大集体经济;流转能人大户管护一批,针对易迁农户和举家外出农户,积极动员其流转给能人大户实行管护;自发管护一批,争取镇林业站统一组织培训,提升农户修枝、除草、施肥等自行管护能力;委托管护一批,针对常年外出群众,动员其委托亲人、朋友帮助其管护;兜底管护一批,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由村级组织护林员或公益公服岗帮助其管护。

  “三促进”即:促进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成长和壮大,维护笋农利益。采取农特产品统购统销,作为催生和激发专业合作社加强市场竞争力建设的“关键一招”,使初生的合作社从原始单一化经营向多元化、精深化方向发展。合作社的定点收购与不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收购价,既节约了笋农的劳动力成本,更保障了笋农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促进竹笋市场稳定,建立购销关系。通过签订合同,收购商和收购区域进行了明确,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恶意哄抬、压低竹笋收购价以及收购商无序竞争的现象,进一步促进了竹笋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多方共赢。通过村集体经济与合作社(或公司)签订统购统销协议,为合作社(或公司)提供宣传、联系、秩序维护、劳动力组织等服务,合作社(或公司)付给村集体相应的服务费,作为村集体经济收益,既实现了富民又达到了强村。

  目前,全村建成高矮山方竹鲜笋采摘园共计4500亩,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创产值近一千万元,户均竹产业年收入可超1万元,可使全80%以上的农户分享富民产业红利,形成投资极小、风险极低回报率又高的可持续增收的富民产业,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方特色的强村之路,竹产业已成为水银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上银行”。

盐津新闻网信息报送邮箱:yjxcb@vip.163.com。 盐津新闻网的信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盐津县融媒体中心
电话:0870-3033506
EMAIL(投稿邮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备050068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