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盐津新闻 > 正文

盐津实践《“五个创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上稿《云南通讯》
2021-02-20 16:19:40   来源:县委党校   作者:郭绍平 点击量:

 

  县委党校正高级讲师、副校长刘作芳老师撰写的基层经验性文稿《“五个创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被中共云南省委主管主办的《云南通讯》2020年第9期“脱贫攻坚”栏目采纳刊载。据悉,《云南通讯》创办于1951年2月,以权威性、指导性、内参性、可读性著称。是具有光荣传统和历史的党刊,是云南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良师益友。

  

  《“五个创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成稿于2019年初期,系作者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时期根据教体局提供的信息材料撰写的,完稿于219年12月底。

  附:原文如下:

“五个创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刘作芳

  “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盐津县紧扣“义务教育有保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结合实际,出台《盐津县2017-2018学年控辍保学工作方案》,创新五种教育扶贫模式,全面落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各项任务。2018年5月盐津获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第一,创新控辍保学模式。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双线六长”责任制,通过全体干部职工实施“三清”,依法控辍、管理控辍、宣传控辍,强化政策宣传,加强过程管理,做实档案材料,合力入户劝返。

  (一)资助政策清。做到困难学生精准锁认定“不漏一校,不漏一人”。各学段各类学生资助标准做到“一口清”,与学生、家长落实好“一会二签三贴四答”:学生家长要学会帮助宣传,学生和家长要在《昭通市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明白卡”》上签字,《昭通市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明白卡”》要送一份到学生家里上墙,讲解清楚,填上回执带回,学生家人要能回答得清楚学生受助情况。学生及家长、班主任、校长四类人员明白资助政策、资助标准及申请程序。

  (二)控辍保学措施清。做到辍学的对象清、劝学程序清、送学程序清。为做到控辍对象清,发动全县教师和乡村干部,对全县3至25周岁人员进行全面彻底调查统计和分析研判。对6——16周岁未在学的3015人,采取“四个一批”措施,即劝返复学一批,完善手续一批,送教上门一批,远程教育一批。辍学学生已劝返复学613人;对缓学、死亡、服刑(收监)、休学、失踪等人员协调相关部门已完善手续1264人;采取“两送两远程”的方法,“送教上门一批”和“远程教育一批”。“两送”就是针对适龄重度残疾学生和已婚适龄学生实施送教上门服务,已实现送教上门199人,做到有书包,有教科书,有教师,有课程计划,有作业批改,有考试,有台帐。对在外务工的学生实施远程教育:一是要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找到学生电话,采取添加学生微信、QQ、飞信等措施,实施远程教育。二是落实学生在外打工详细地址,把教科书等学习资料邮寄给学生实施远程教育。包保教师定期传送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作业布置、试卷检测等资料,督促学生自己利用空闲时间按教学进度参加学习,让学生通过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完成义务教育。做到“六有”:有教科书、教师、小微课、作业批改、测试、台账,创新性地开展送教工作,已实施远程教育939人。    

  (三)分类安置施教清。根据《盐津县教育精准扶贫3-25周岁未在学人口劝返安置方案》,3至5周岁学前教育儿童,加大学前教育建设投入力度,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同等条件下优先保障卡户子女入园,最大限度地确保幼儿入学;6至15周岁未完成义务教育辍学适龄儿童少年,小学辍学不超过2年的学生,原则上根据辍学年级安排入学。对辍学超过3年以上的学生,视情况安排到小学高段或所在乡镇初级中学职初班入学学习。对初中辍学不超过3年的学生,根据辍学年级安排入学,或视情况进行职初班进行补偿教育,保证其完成学业。对因病因残辍学的开展送教上门。对已完成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16至18周岁人员,按乡镇归属地,由人社和教育部门组织文化知识补偿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即“两后生”培训;对19至25周岁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死亡、休学、查无此人、失踪、服刑人员完善相关手续。

  第二,创新精准帮扶模式。构建多元化资助体系,实现卡户家庭子女在优先享受现行资助政策的基础上,严格依规依矩对各级各类学生实施资助达5964.7525万元,生源地贷款1725.915万元,实现卡户家庭学生全覆盖。

  实施贫困生生活补助优先,助学基金扶持优先,社会各界捐赠优先“三优先”,通过各种渠道协调争取资助。一是协调定点帮扶单位东华大学建立基金,专项招生。教育基金每年150万,高考专项计划招生已达22人。二是协调中铁建资助。对300名大学生实施资助,每生每年2000元,已达达60万元;三是协调中山市青基会通过县红十字会建立教育基金78万,捐赠长胜小学100万元,石岐区捐赠黄葛槽小学15万元;四是争取中央公益基金“润雨计划”资助120万元,其中河咀小学40万元,大田小学80万元;五是社会助学组织“常青藤”资助了926人,为学生发放“一对一”资助款385.1145万元;六是协调三川能源公司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资助。累计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126名,发放180多万元。

  第三,创新职教发展摸式。市场接轨,创新职教发展模式,实现提质增效,培养社会所需人才,通过多渠道就业斩穷根、摘穷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牵手北大青鸟、商鲲,引来中山沙溪、四川合江等职教关怀。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145.5万元,开展“两后生”培训,领导亲力亲为给两后生寻找出路。2016年输送出了230名职教学生;2017年践行“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理念,以县职中为载体,与青鸟教育集团、商鲲教育控股集团、南京中医专业学校、深圳奋达教育集团、四川合江少岷职业教育集团等联合办学,打造IT、国际饭店运营与管理、高铁乘务、中医、机器人等精品专业,并携手广东中山对口协作,将1902名“两后生”送到职业学校就读。2018年全县投入教师及管理人员200多人次,投入培训经费145.5万元,开展两后生 “全员覆盖、全员培训、助力脱贫”专项培训,共输送职业教育学校学生2205人。

  3年来,共向云南、四川、重庆、广东、北京等地输出初中毕业生4310人,其中从北大青鸟毕业三位同学顺利就业,年薪均在10万元左右。职教不仅圆了4000多个山区孩子的求学梦,更有4000多家庭因职业教育而点燃彻底摆脱贫困希望。

  第四,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实施校地合作模式,由乡镇党委政府牵头,鼓励进入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致富。

  (一)保证“三结合”。在确保质量合格和价格低于市场的前提下,实现校地合作“三结合”,即对学校食材采购实行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食品安全相结合。

  (二)做到“四优先”。做到食材采购“四优先”,即贫困户优先,校园周边群众优先,学生家庭优先,校园周边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公司优先。目前,全县各学校均与各乡镇集体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运转良好。如:盐井镇村集体公司一成功与一中、二中、三中形成合作伙伴,为贫困户创收资金总额达30万元;豆沙银厂集体公司发展白萝卜已销售5万斤,为贫困户创收达3万元以上。

  (三)监管“校餐安”。加强营养餐安全管理,在全市率先利用网络平台,对学校营养餐计划,实施远程监控管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实行“校餐安”管理,实现了“校餐安”全覆盖,让孩子们吃上放心餐。

  第五,创新党建引领模式。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引领教育扶贫,以教育扶贫促进党建工作的理念,抓住支部规范化达标建设年契机,强化党组织建设,实现党建扶贫“双推进”。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年初,召开教育系统党建会议、党风廉政建设会议、意识形态会议,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党性、感党恩、树形象”主题教育和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与各校党组织书记签订了责任书,认真落实“四个责任”,全力推进党建示范校建设和支部规范化建设。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共四期,实现了培训全覆盖,创建党建示范校7个,通过验收的示范点15个,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86个,达标创建率达85%。

  全县教育系统101个党组织1000多名共产党员和2000多名普通教职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品质,投身到控辍保学攻坚战中。以“七个一”做实脱贫攻坚:一张宣传海报,一本教育扶贫口袋书,一本扶贫故事书,一批责任书,一次扶贫主题演讲、征文活动,一本台账,一个帮扶平台。同时实行党员联系网格化,班子联系挂包,派出常务书记1人,挂钩联系领导4名,第一书记2人,抽调驻村队员33人。挂包干部102人和一线教师参与3——25周岁人口调查、控辍保学劝返复学、送教上门、远程送教等教育扶贫工作,总人数达3700人,参与率达96.6%。

  在党建引领下,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幼儿入学率大幅提升。义务教育成绩突出,中考成绩全市摘桂。在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思路创新,优势明显。高中教育质量飞跃,一本上线数大幅提升,2018年一本上线192人,同比增59人,600分以上35人,同比增31人。几年来综合考评均在全市前列,2019年为全市县区第一。

盐津新闻网信息报送邮箱:yjxcb@vip.163.com。 盐津新闻网的信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盐津县融媒体中心
电话:0870-3033506
EMAIL(投稿邮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备050068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