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与风骨名士孙髯翁
2023-05-11 10:26:25   来源:县委党校   作者:刘作芳 点击量:

 

大观楼与风骨名士孙髯翁

刘作芳

昆明滇池之滨的大观楼所以能不胫而走闻名宇内,全赖孙髯翁一幅一百八十字长联。文化的力量确能穿透时空,直接抵达人的灵魂。

 

•滇池其名

明代,大理名士李元阳编纂过一本万历《云南通志.地理志》,里面明确界定了滇池之大——“滇池为南中巨浸 ,周广五百余里”。也不知其时滇池周长是否真有五百里,若如是,其时的滇池真浩大。不过也应该是言之有据的,否则大观楼上孙髯翁的长联也不会一开头就是“五百里滇池”吧。

滇池乃滇中之肺,也称为昆明湖,古称滇南泽。如果没有滇池,滇中绝不可能成为今天云南的地缘中心。

那则滇池来源的神话传说,是很有些意思的。

据传在远古之时,昆明周边就连一条小溪没有,更别说湖泊。土地荒凉贫瘠,人们完全靠天吃饭,生活极为艰难。祸不单行,后来气候越来越恶劣,一年四季也不见下一滴雨,田地干旱,到处龇牙咧嘴,庄稼绝收,百姓饥寒交迫民不聊生。这时,有一个年轻的猎手,自告奋勇带上干粮为百姓寻找水源,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向东进发。一路上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的长途跋涉,最后终于来到东海之滨,一望无垠的海水使他欣喜万分,但马上又陷入了苦恼之中,怎么把水运送回家乡啊!他一筹莫展惆怅徘徊于岸边,恰在此时,他看到一只老鹰从海里叼起一条小红鱼,年轻的猎手迅速张弓搭箭射下老鹰,救下了小红鱼。岂料这小红鱼竟然是东海龙王的爱女三公主,龙王看到猎手英俊善良,就想把三公主嫁给他。年轻猎手以自己已婚为由执意不从,龙王一怒就把他变成了一条小黄龙。然而小黄龙始终忘不了妻子和父老乡亲,更忘不了家乡父老乡亲们在水深火热中饱受煎熬的情景。一天龙王外出,他乘机放开量喝足了东海的水,悄悄腾云驾雾飞回了昆明,吐出海水。然而。妻子因为思念过度先行辞世化作了睡美人——西山,小黄龙悲痛欲绝,最终撞山而死。吐出的东海之水浩浩荡荡,以二十多条河流、小溪的形式汇成了今天的滇池,有了滇池的水,滇中万物便有了生机,昆明四围群山环抱河流纵横,沃野千里良田万顷,物阜民丰。风光秀丽汇聚名山胜景,成就一个“高原江南”。

追溯“滇池”之名的源流,其实则为“颠池”,即颠倒之池。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滇”字时说:“滇者,颠也。”指的就是滇池水系流向“颠倒”的现象。北魏郦道元也说“池,在县西北,周三百里许,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但水倒流,故曰滇池”。 其实, 滇池的形成,从科学角度说,是滇中高原地壳运动断层陷落而成的湖泊,几经地壳运动使玉溪盆地下降,滇中高原地壳急剧升高,彻底阻断了滇池水向南流入南盘江和红河的通道,致使滇池水扭头向北,经螳螂川、普流河汉入金沙江。滇池这种与云南其他河流流向相反的状况,被人们称为“奇河倒流”。有盘龙江、宝象河、马料河等20多条河流从各个方向注入,成为我国物产富饶的第六大淡水湖。

滇池的面积相当于杭州西湖的50倍,有湖泊的妩媚韵致,又具有大海的壮阔气势。朝霞夕晖,朗月疏星,薄雾轻霭,细雨晴光,滇池无时不变幻着多姿的瑰丽景象,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

滇池是云南的形象代言物,“滇”也成为云南省的简称。

•髯翁其人

康熙年间,孙髯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一个行武世家。父亲自幼习得一身好武功,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精,后在科考中中得武举,被朝廷委派到云南任武官,孙髯就随父母带领着来到昆明,居住在五华山西麓的梅园巷。

也许,朝廷的这一次任命是不经意的,但是却注定要让孙髯与昆明大观楼及云南的历史结下不解之缘。

据传孙髯刚出生就显得奇异,一生下来就有胡须,因而以髯名之。自幼聪颖好学,喜欢古代诗文,博览诸子众家学说,尤喜唐诗宋词,能诗工画,诗文风格豪放不羁,一时惹得昆明骚客名士们争相与他唱和。“诗古文辞皆豪宕不羁,所撰乐府,虽不逮汉魏,亦几入香山、崆峒之室。五、七规仿唐人,时有杰作,至其近体,气韵沉雄,一时社中皆为敛手。躏史执经,扬风于雅”。

孙髯自幼就很有傲骨,少时应童试,看到考生们都要被监考人员搜身之后才进入考场,认为“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愤然转身而去,自此之后看破功名,拒绝科考,终生未仕。父亲去世之后,没有经济来源,家境日渐拮据,但孙髯甘受清贫,矢志不渝的遨游在诗词书画的艺术天地里,竟至于到达文人名士登门往来唱和也要自带菜肴的程度,这一方面印证其生活的困窘,也可能印证其交游很广朋友圈子大。诗文雅士们聚首即兴赋诗酬唱,大有昔日兰亭雅集的盛况。只是孙髯对友人中那些对现实的歌功颂德之词绝不附和,甚至拍案发怒,目光炯炯射人,末了才详细解释原委和见解。

孙髯喜欢奇石,酷爱梅花,尤其偏爱梅花的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睹物类比自怜,自己何尝不是一株傲寒自励的腊梅呢!便以“万树梅花一布衣”为号足显励志之意。

无奈命运多舛,不幸之事常临,父母仙逝,又遇人生四大悲里的“中年丧偶”,一个女儿远嫁红河弥勒,自此家道迅速落败孤清。也曾经设帐授徒,慕名而来投者不少。

孙髯万家忧乐系于心间,关心百姓疾苦胜过关爱自己。闲来披阅《禹贡》、《桑经》、《郦注》诸书,真正具备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

心系民众关心时事,为百姓疾苦奔走呼号,针对滇中连年发洪水,遭受灾害,他据实写出了《拟盘龙江水利图说》,规划出五条根治盘龙江水患的建议。正如林玉田在《<孙颐庵拟盘龙江水利图说>后跋》所言“然未尝不念斯民之利病焉,故于诗赋艺文外,著有《盘龙江水利图说》一册,自源至委,防利之所在,害之所积,言之最详,及疏之何方,导之何术,亦靡不筹之最当。”

当我们手捧《图说》,解读五条建议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不计功名不求闻达的髯翁布衣,衣衫褴褛禹禹独行于滇池周遭那些河岸、湖堤、郊野、崇岭、乱岗的形象,时而思索、时而疾书、时而疾行。

他也曾经沿金沙江逆流而上进行过考察,提出了引金沙江入滇池的宏伟构想,还有感而发作了一首《金沙江》的长诗。中年之时曾一度客居大理数年,两次去武定吊祭过明末流落此间的建文帝。这在《再游狮山吊明建文帝》一诗中得到印证:

   又过逃禅帝子坛,淡烟衰草满栏杆。

   滁阳一旅兴王易,建业千官继统难。

   阙对凤陵成燕幕,天留狮窟任龙蟠。

   百年归葬无封树,月色鹃声终古寒。

直至晚年时,孙髯回到昆明,家产早已不复存在,生活越加穷困,幸好以前圆通寺的住持老僧和他交情很好,同情髯翁潦倒的境遇,让他住在大殿后螺峰山南面的咒蛟台。此处先前就有一座小楼阁,——“夕佳阁”,他就住在阁楼上,以“咒蛟老人”自号,并树了个招牌,上书“蛟台老人测字占卜处”。 过着给人们占卜算卦为生的清贫生活,生活的困窘程度可以从他的诗中得到印证:

枕头肚里是秕糠/耗子因何少得粮/咬破任从天替补/空空如也又何妨。

咒蛟台蚊虫的叮咬更让他苦恼万分,先生百感交集,提笔挥就一首讽喻诗:不是琵琶不是筝/嗡嗡聒耳到三更/丈夫不听谗言语/任尔空鸣枕上声。

髯翁在圆通山咒蛟台的生活境况,想来和“举家食粥酒常赊”“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曹雪芹境况差不多的了。看破了世态炎凉,感慨“白眼无古今,黄金有是非”。

他关心晚辈激励后学。同时代晚六十多年的滇西大理赵州,出了一个叫师范的名人,白族,字端人,号荔扉,又号金华山樵。师范在17岁的时候,慕名来圆通山咒蛟台拜谒孙髯翁,这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是年,髯翁已经八十有三。师范怀着崇敬的心来到昆明圆通山,只见髯翁整个住处极其简陋,真个穷困潦倒。最为醒目倒是那两幅对联:一幅为“百尺高楼,一片岗峦千点树;满城春色,半边海水四围山”。另一幅为“庄严世界还须佛;点染春光也要人”。

师范进得门来,看到先生“白须古貌,兀坐藜床上,如松荫独鹤,互相问询,乃以诗请。拍案敷陈,目光炯炯射人。自是时携饼饵与谈,辄至暮始返。”这次拜会,诸多醍醐灌顶般的教诲,让师范受益终生。又过了两年,师范再次拜谒,髯翁先生仍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神志清晰,连走路也不用拐杖。髯翁的精神和做人秉性深深影响着师范,让他在那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成就了一番伟业。

师范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举人,五十二年(1787)任四川剑川州学正,嘉庆二年(1797)选授安徽望江知县。游历广泛,擅长文学,熟悉地理、水利、边防军事等。晚年在贫困中完成《滇系》的编著,嘉庆十三年(1808)刊行于安徽望江。此书深得清代桐城派首领人物姚鼐所赞誉:“撰论古今之是非,综核形势之利病,兼采文物,博考故实,此史氏一家之美。”其中《滇南经费略论》、《滇省利弊》、《论钱法》、《缅事述略》、《征安南纪略》、《金沙江议》等篇,后均被收录于《皇朝经世文编》。师范著作还有《南诏征信录》、《金华山樵集》、《课余随笔》、《雷音集》、《荫春书屋诗话》、《小停云馆芝言》、《二余堂诗稿》等,并编辑、整理《历代诗文》、《国朝百二十余家古文抄》、《经史涂说》。

孙髯翁的女婿是一个赶马经商之人,往来于师宗、丘北、泸西和弥勒一带,为人忠厚,家道殷实,为尽半子之责,于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岁(1772)将先生接到弥勒奉养。弥勒有个名叫苗雨亭的名士,早年在省城游学,与先生过从甚密。乾隆八年癸亥岁(1734),雨亭公出仕,任河南渑池县令,于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岁(1761)辞官归里,在弥讲学,得知先生到弥勒安度晚年,当即聘为西席,共同设馆授徒。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岁(1774)春正月初九日,孙髯翁驾鹤西归,享年九十上寿。苗雨亭公感念至交之情,将先生殡葬于弥勒城西苗氏茔地。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岁(1907),弥勒士子协力筹资为先生修墓立碑,墓碑正中刻有“清处士髯翁孙先生墓”十个大字。

民国三年甲寅岁(1914),爱国志士杨杰任弥勒县长,又为髯翁修墓,立碑为志。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岁(1937),杜希贤任弥勒县长,重修孙髯翁墓,并撰《辑刊凭吊孙髯翁先生墓诗碑序》,勒石于墓左。

解放后,孙髯先生的墓碑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修复。并将墓联改为先生生前自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孙髯一生落拓窘迫,几至生活无着,然其好学勤奋,著述甚丰,尤其是对诗歌,有着深厚的造诣,著有《永言堂诗文集》、《金沙诗草》等,辑录的诗集有《国朝诗采》、《滇诗》等。但这些著述均散佚无存,流传下来的寥寥无几,现存诗作仅有《孙髯翁残抄本》和《滇南诗略》中收录的二十首。此外,就是刻在大观楼前的那一幅绝世长联,光照后人,传诵至今,也必将传颂于后世。

•大观其楼

明末之时,大观楼公园这片区域其实还是芦苇沼泽之地,与滇池草海连成一片。这情形在徐霞客的游记散文《游太华山记》里有生动形象的描述:“出省城①,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苇②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臂东出,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

明代,世袭镇守云南的沐氏常在滇池练习水师,在此地建造苑圃憩息,成为云南黔国公沐氏花园。因与滇池对岸太华山距离较近,故名“近华浦”,取接近太华山的水滨之意,太华山即昆明西山。

康熙年间吴三桂统治云南之时,在昆明小西门至近华浦草海之间疏挖了一条河道,将滇池沿岸的粮食由此运进城内,此河当时称运粮河,今称大观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北和尚乾印在“近华浦”结一茅庵,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越千人。后来,昆明附近的善男信女募化将茅庵修为观音寺。二十九年(1690年),一代名臣王继文(云南巡抚)见此地远浦遥岑风帆烟树,揽湖山之胜,于是大兴土木,挖池筑堤植花种柳,建楼二层,名之为“大观楼”。后这里又相继建起华严阁、催耕馆、观稼堂、涌月亭、澄碧堂等,成为昆明的游览胜地。其中以大观楼为最显,一派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从此,大观楼成为昆明的一处名胜。

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史翟锦观将大观楼由二层重修为三层。1853年,咸丰皇帝询问滇池形势,兵部侍郎何彤云“历陈大观情形”。咸丰帝听后,即御书“拔浪千层”匾额,颁赐大观楼。以后,大观楼曾先后遭兵燹和大水而被毁灭。光绪九年(1883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命住持性田和尚重修。民国初年,大观楼辟为公园,唐继尧曾拨款修葺。建有一批中西合壁式私家花园别墅,大的别墅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庾恩锡兴建的“庾庄”及鲁道源兴建的“鲁园”。还有李园、丁园、柏园、邱园、陈园等私家别墅花园。1940年,仿照西湖“三潭映月”景致,在楼前池中竖立了三个石墩。

1950年军事接管后人民政府均划入大观公园,形成大观公园近华浦东南面的“东园”、“南园”景区。

景区汇集了昆明地区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浓缩了昆明古代、近代园林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是一部栩栩如生的昆明300多年的园林发展史。大观公园最为壮观驰名的当然是濒临水边,三层飞檐,金漆彩画的大观楼。大观楼上悬匾额“拔浪千层”匾。门两边悬挂着清乾隆年间著名诗人孙髯翁所撰的180字海内外第一长联。其上联描写滇池四周胜迹和春城之秀美,下联怀古叹千年人手,情景交融,其对仗之工,气势之大,确属罕见。

•大观其联

正如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分别以范仲淹《岳阳楼记》、崔灏《黄鹤楼》诗、王勃《滕王阁序》显名一样,大观楼闻名天下,乃是有了一介寒士孙髯翁的名联佳构——大观楼长联。这一幅煌煌长联,撰成于清乾隆年间,大概是公元1765年,一联既出,俗唱纷纭,这可算是昆明大观楼长联横空出世以来出现的奇特景象。清人吴仰贤曾经写道:铁板铜琶鞑鞺声,髯翁才气剧纵横。楼头一百八十字,黄鹤留题万古名。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等美名,历史上曾有多人对长联进行过修改,以比高低,但均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唯有孙髯翁长联流传不衰,为历史文化名城昆明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浩浩乎大观!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写景,描写登楼远眺所看到的“五百里滇池”美景。把优美的历史传说和绚丽的景物有机地溶为一体,激发人们对边疆锦绣河山的热爱。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通过有关云南的几件史实,从人民的立场对帝王的所谓丰功伟烈进行了否定和批判。珠帘画栋经不起风雨;丰功伟烈的碑石断缺,早就抛弃在荒烟蔓草之中。汉、唐、宋、元曾想征服云南的滚滚英雄而今安在?最终只落得凄凉的下场。暗示满清统治云南亦无好结果。作者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把封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归结为一空。一个“叹”字,凝聚着作者雄视千古,蔑视权贵的叛逆思想和孤高的情态。

这幅180字长联尽摹滇池景象,极言千年滇史,状物则物势流转,辞采灿烂,文气贯注;写意则意气驰骋,沉郁顿挫,一扫俗唱。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孙联一出,震聋发聩,四方惊动,昆明士民,竞抄殆遍,蔚为滇中盛事。只源于这幅长联展现着一个比大海、比天空更广阔的人的襟怀。这襟怀中融入了山与水、草与花、人与事、诗与史,融入了千年往事、万古烟云,更融入了无限的情怀,卓绝的品质心事浩茫连广宇,两百多年来风风雨雨,它赢得了多少人的赞叹,赢得了多少人心灵的共鸣!

大观楼长联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结构上匠心独运,曾受到毛泽东,陈毅,郭沫若的推崇。红军长征时,毛泽东在繁忙紧张的战争中,还找来大观楼长联细读;在他创作的《沁园春•雪》词中,也受到大观楼长联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他还多次推崇大观楼长联。如今,长联在经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仍悬挂在昆明大观楼的楹柱上,吸引着来昆明的中外游客。长联问世以来,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长联由昆明名士陆树堂行书书写刊刻。现存的是陆书拓本摹刻联。清嘉庆年间,迤西道宋湘撰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十四字联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长联。

1958年3月毛泽东到成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曾借阅楹联书10余种,内有梁章矩《楹联丛话》。在此书中他看到大观楼长联,十分欣赏,能背诵如流。书中梁氏在肯定长联同时又评价说:“(此联)究未免冗长之讥也。”对此,毛泽东旁批:“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此评不确。”对梁文所言长联“一百七十余言”,毛泽东旁批纠正:“一百八十字。”还对书中收录阮元篡改的长联十分讨厌,旁批:“死对,点金成铁。”1959年10月董必武游大观楼后曾作《游昆明大观楼》诗,前四句云:“昆明大观楼,一揽湖山胜。髯翁长联语,今古情怀罄。” 1961年1月郭沫若在《登大观楼即事》诗里热情赞颂道:“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此诗手迹今悬于大观楼三楼,已脍炙人口。陈毅1963年12月泛舟滇池,也曾作:《船舱壁间悬孙髯翁大观楼长联读后喜赋》;“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曰。

尽管有多少人试图超越,但都经不住岁月长河波涛的冲涮。只有髯翁的长联吐露出了与老百姓心心相共鸣的胸中有无穷大境界、大宇宙。这位蛰居昆明大梅园巷中万树梅花一布衣在广大民众心中是可亲可敬可佩的!是他,用毕生心力唱出一阕长联绝响!

这胸怀,海纳百川。这胸怀,壁立千仞。这样的胸怀,这样的境界,一般人怎能企及,悲天悯人,宁静致远。字里行间的肌理,蕴含的是一片无穷的天空,一种穿越时空的神籁,超越语言和文字而存在的。

浩渺的滇池给予了髯翁无穷灵光,让他如椽巨笔气贯长虹,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原载《中华文学》2020年8期

刘作芳,云南昭通盐津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共云南盐津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散文选刊》《中国诗词月刊》《中国散文家》《诗潮》《散文世界》《西部散文家》《百家》《边疆文学》《辽河》《滇池》等文学期刊。

  有散文集《守望乡土》和社科专著《从实求知录》问世,主编有《记忆牛寨》《牛寨乡志》等乡土文化著作

散文和社科类文章都获过多次奖项。

摄影作品获过第四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等国际、省、市级奖项并参展。

通联:云南省盐津县委党校

邮政编码:657500    

电话:13638853015  

邮箱:yishuiweihan@126.com

     QQ549824647

盐津新闻网信息报送邮箱:yjxcb@vip.163.com。 盐津新闻网的信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盐津县融媒体中心
电话:0870-3033506
EMAIL(投稿邮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备05006878号